首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八、心悸

李某,女,40岁,2008年9月3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2周。


(资料图片)

现病史:2周前因情志不遂,而致心悸心烦,善太息,胸胁满闷,口干,乏力,神疲懒言,纳呆,失眠,大便不畅。至今无明显改善,因来我院求治于孙洽熙老师。平素月经量少,色暗,周期正常。血压:100/65毫米汞柱。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大致正常。脉细濡弦、关寸大,舌质淡红、舌苔薄黄。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心肾不交。

诊断:心悸。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清上温下。

处方:云茯神12克、粉甘草6克、生地炭10克、炒白芍12克、制首乌10克、广橘红10克、炒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广郁金10克、桂圆肉12克、柏子仁10克、北沙参12克、白茅根15克、山萸肉15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2008年9月10日):心悸、胸闷、心烦较前减轻,仍感乏力,口干,失眠,食纳好转,二便尚可,脉细濡弦、关寸大,舌质淡红,舌苔白薄。上方去杏仁,加党参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6剂,水煎 温服。

三诊(2008年9月17日):心悸已大为好转,食纳睡眠较前明显改善, 二便正常,脉细濡、关寸稍大,舌质淡红,舌苔白薄。9月3日方去首乌,加党参15克,炒酸枣仁15克,6剂,水煎温服,以巩固疗效。

未再来诊。

按语:患者因情绪不遂,致使肝木郁结,横克中土,脾湿胃逆,心肺不降,木火刑金,肺热不敛,心火上炎,虚飘浮动,下不根水,宗气不固,而致心慌心悸。治以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清上温下。茯神、甘草,养心宁神,健脾和中;生地炭、炒白芍、制首乌,清心疏肝,润血复脉;北沙参、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桂圆肉养心宁神;柏子仁养心止悸;山萸肉收敛浮阳。(刘文胜整理)

陈注:此证,病因“情志不遂”,是乙木之郁(《四圣心源·天人解·五情缘起》:“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情志不遂”,即“当其半生,未能茂长”之意也);“心悸”“大便不畅”,是木郁而疏泄不行之症;“口干”“乏力,神疲懒言”是木郁而阳气不升,致风动生燥之象;“善太息”是脾气郁结之故(《素问悬解·刺疟六十四》:“脾主忧,故令人不乐,好太息。”);“心烦”“胸胁满闷”“纳呆,失眠”,是左阳不升致心肺胃不降。“平素月经量少”是血虚;“色暗”,如果是一般的暗红,大致属正常;如果确实偏暗,那么是血虚木郁所致之血瘀。但是,是否口苦(关系到是否有相火之症)?是否汗多(关系到是否木郁风动之症)?是否五心烦热或小便黄涩(关系到是否乙木下郁而生热之症)?是否怕冷或腿脚冷(关系到是否肾水寒盛、肾阳亏虚之症)?是否小腹冷硬(关系到肝气是否寒结之症)?等等这些,案中均无记录。从案中所录的症状来看,患者此证,乃平素血虚而瘀,因情志不遂,致乙木更郁之象。具体来说,是木郁阳陷,上焦清气不充而浊阴上逆之证。治宜清心理气降胃,并运脾疏肝、补血达木。

初诊处方,大致亦无大祸而无大效。茯神、生地、白芍、橘红、柏仁、沙参、茅根、山萸均属无谓。甘草、首乌、杏仁、半夏、郁金、圆肉可用,并宜连翘清心去烦,党参、砂仁培中醒脾,桂枝、黄芪达木升阳。

“心悸”之证,“悸者,乙木之郁冲”(《素灵微蕴·惊悸解》),一言而终。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