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禁用“生鲜灯”新规12月1日起实施,“美颜肉”“滤镜菜”将成为过去式。7月2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走访多家商超菜市场,对“生鲜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资料图片)

肉摊上的“生鲜灯”。周学津摄

“禁用‘生鲜灯’后,买肉菜或其他东西时可以不用再特意再对食品的颜色进行分辨,省时省心,对于商家来说也可以进行更好地规范。”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的孙娟(化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超市和菜市场看到冰柜里的各式肉类颜色红润,感觉很鲜嫩,买回家后明显看出肉的颜色偏白,与刚买时不一样了,类似情况已遇到多次,商家的解释是“肉很新鲜没有问题。”

“肉确实是没有质量问题,但在肉摊前看到的颜色跟买回家后再看到的实际颜色相差不小。”孙娟有些无奈,也很期待新规的实施,以后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

“生鲜灯”照射下的肉类。周学津摄

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的李康(化名)表示,自己也曾买到过“美颜肉”。“我和老伴买菜的时候起先没打算买肉,但是看着特别新鲜就买了一块,谁成想回家以后这肉就‘现原形’了。”

李康认为新规对消费者的权益是一种更好的保障,“我们购买食品的时候可以少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不需要太费眼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走访多家商超和菜市场发现,现在各肉类摊位上方大多都挂有红色灯罩包围起来的灯,也就是“生鲜灯”。有商家坦言这种灯会让肉看起来颜色更饱满,给人一种更新鲜的感觉。

“我们出售的肉本身是新鲜的,但别人用了灯你不用,你的肉就被比下去了,顾客都愿意去人多的地方买。加一个灯还要多交电钱。如果其他商户都不用,我们也就不用了。”一位商户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

“肉蛋类食品、蔬菜瓜果、海鲜等长时间接受‘生鲜灯’光照射,不会对它们的营养、风味造成影响,但采用‘生鲜灯’照射掩盖了食物本来的状态,不利于消费者判断食物的真实情况。就像很多短视频平台直播中,主播用了滤镜,观众就难以看出主播的真实面貌。”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新规实施后,生鲜商家回归常规销售操作,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能够更好地从外观角度来评判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生鲜灯”照射可以改变物品表面的光泽和颜色,习惯用普通日光判定食物状态的消费者可能受到误导。不少消费者对食物挑选的知识较为有限,更多靠“颜值”来判断食物的新鲜度或美味度。“就摆放在同一销售区域中的不同商家的产品而言,获得‘灯光美容’的产品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引导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范志红认为,从销售方角度来说,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品质,更多要靠原料供应、储藏条件等方面的努力,而不是靠灯光“化妆”。从购买者角度来说,也要注意掌握更多的购物知识,避免对食物颜值过度追求的习惯。

(运营:孙欢)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