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方涛
8月16日早上我正在书展上来回乱逛,一个小朋友主动来和我搭话,问我为什么会戴黄色的证件(工作人员的牌牌是蓝色的),我答到:这是记者的采访证。
(资料图)
她又瞅了我两眼,说出了内心的疑惑,记者为什么不拿话筒?我耐心地解释,还有一种记者是专门写稿的。她很酷地“哦”了一声,转头走了,远远飘来一句评价:那不是很累?
这话太具有“杀伤力”,我当即决定,要和这位小朋友聊一聊,遂完成了在上海书展的第一个读者采访。
小朋友说,她11岁,正在过暑假,开学五年级,今天刚好有时间,就和奶奶、弟弟一起来逛书展。“老师告诉我们要多看书多积累,我喜欢看书,世界的、中国的,古代的、文化的书都看,最喜欢感动、有道理的书,比如沈石溪写的书。”
加上今天这次,这位小朋友一共来过四次上海书展,她虽然不记得自己几岁时第一次逛的书展,但能明显地感觉到,这里摆的书的种类更多了,讲完这句话,她又补充了一句,“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更多了。”
她奶奶拎着个拉杆书包,在一旁补充,“这俩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带他们来上海书展逛了。我家住在松江区,到上海展览中心得坐一个多小时地铁,但我们从来不嫌远,每年都会来。后来有了疫情才中断。如今,三年疫情结束,线下举办的大型书展又办起来了,我们也回来了。”
说着,老人向我展示了前几年给孩子在上海书展拍的照片,还有他们今天买的书——《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和《科幻世界精选集》。
她还指着地上的拉杆书包告诉我:“拉它就是为了买书,这个包比较小,是因为这次赶上开馆过来,准备很笼统地四处逛下,没买太多东西。下一次我们打算闭馆来,到时候很多书都会大打折扣,我们会拉一个大拉杆箱过来,再淘一些喜欢的书。”
老人向记者展示给孙女拍的照片,地上放着的是买书的拉杆箱。赵茜/摄影
上海书展上不止有书,玲琅满目的文创商品、让人跃跃欲试的产品体验区,以及各具风格的直播间,都是这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参观者丰富而独特的现场体验。
顺着人群走到中央大厅2楼,能够看到一个挤满参观者的展位,出于好奇,我也把头凑了上去,发现大家都是挤过来买文创产品和盖章的。
一位热心肠的小姐姐告诉我,这个展位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的,在社交媒体上特别火,大家很愿意前来打卡。
我有感受到这个文创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因为书展启幕没多久的时候,就听到工作人员给想买文创礼盒的人说,商品已经售罄了。后来,我向展位的负责人简恒求证,她告诉我,我听到的消息没错,那款礼盒售价36元,每天限量100份,开展一个小时就抢没了。
现场顾客购买的文创礼盒。 赵茜/摄影
文创产品怎么能卖得这么好?简恒说,做出版社的文创周边,有三个点很重要:
第一是传达什么样的内容。在简恒看来,作家的头像、签名等明星粉丝周边没办法反映制作者内心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她们要做的一定是内容的解读。“我觉得,童话不仅有许多看得见的故事,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内容,这些看不见的内容,才是支撑读者幻想世界的东西,才适合拎出来做文创。”
第二是做周边一定要尊重物品的物品属性。“文创产品不能仅满足于做的有意思,有的商家追求的是短频快,想着赶紧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吸引读者,但我们是想好好做物品的,用什么工艺、用什么颜色、怎么做工都要研究。”
第三是视觉。从商品制作到布展,简恒和同事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比如,她指着展位上的一张海报告诉我,这两张海报是开了版后用丝网印的,所以看起来比别的海报更舒服,“一般来说,开版印刷的数量都是几千份几万份,我们开版却只是为了印几张海报,也能想到,做这个一定是花了心思的,虽然这个心思读者未必能感受到,但一定是有利于我们文创产品的视觉呈现的。”
我又在展位上逛了逛,仔细看了下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别致文创,期间简恒告诉我,这些产品背后的各种流程,从选题、文本挖掘到设计制作,从拍照到商品页生成,再到生产跟踪、签合同和开发票,还有所有的活动设计,全部是两个人操办的,“我的小红书账号叫‘七海唯一掌柜’,这么取名并不是因为我自大,而是因为我们只有两个人。”
这是件很难想象的事,但简恒说,她和同事很少会感到累,而是抱着一种“游玩”的心态,快乐地工作,“我们既喜欢文学构成的精神世界,也喜爱物品,也想要把这两种热爱结合起来,就有了‘七海制造局’。我在干一份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工作,也希望能把这种感受带给每个来到‘七海制造局’的人。“
“七海制造局”展位上,工作人员正在回答参观者的问题。赵茜/摄影
买买买倒不是重点,逛书展的时候路过了很多正在直播的小哥哥小姐姐,因为对图书业这种新业态感到好奇,我一直想和他们搭上话,问问在上海书展上直播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但这件事还是挺难的,从头到尾看下来,书展上的直播根本没停过,要么找不到插嘴的空隙,要么被人婉拒,说接受采访要经过公司审批,遂决定找出版社聊聊。
为什么要在上海书展现场直播?不止一位出版社负责人告诉我,以书展往来人流为背景能够增强直播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互动体验感,搭起出版社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桥梁,让读者更了解自家的出版品牌,也让出版社更了解读者的需求。
到底是谁在书展上直播?我在果麦文化展位上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图书编辑王维思还在应对逛展读者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但她还是抽出了一大段时间,回应了我的困惑。“果麦直播的地方是现搭的,我们两个账号交替开播,里面直播的人都是公司培养的主播,我们还邀请了8位达人帮忙直播,他们从北京、上海、长沙等各个地方来,在书展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看见他。”
这些达人并不在果麦的直播间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达人比较自由,和出版社的主播不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开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果麦搭的直播间每个时间段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没办法给达人留空位,“这样,达人就会自己去书展各个角落直播。当然,别的出版社也可能邀请他们,他们赶完我们这场,很可能会去播别的。”王维思说。
为增加线上直播活跃度,果麦文化特意为达人定制了一批9块9的秒杀,这些秒杀限时限量,达人们可以用它来引流或者增加曝光。
虽然进行如火如荼,图书直播这件事可没有那么容易,王维思告诉我,在直播前,他们必须给达人准备一套待播的书单,“昨天,也就是开展前一天,我还在和达人确认很细节的信息,比如给他们备库存备链接、核对书籍价格是不是正确、帮他们把选好的书背到现场等。哪怕正式开播,也会有临时状况发生,今天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遗憾的小插曲,达人来了,但因为现场比较挤,书也比较多,没找到给他准备的图书箱子,只能现场紧急行动,凑了一箱书出来。”
上海书展现场,主播都在忙着直播。赵茜/摄影
上面这些,只是上海书展的小小切口,让我看到书本背后的万千世界,而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很多动人的瞬间——
有位上海阿姨淘了一堆书,我问她为什么买这么多,她说这些书有瑕疵特别便宜,一块钱能买5本,说完还吆喝我去买,“你要不也去看看,很实惠。”
一个还在上初三的男生,从一位B站UP主那里知道了上海书展,兴致勃勃跑来买了好几本书。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刚在一本书上盖满了图书章,正准备找个能歇脚的地方,读一读新入手的书。听到我想采访他,他很友善地把买到的书一本一本拿出来,让我拍照,还给我说了他逛书展的感受,“我第一次来上海书展,这里有好多书,逛得蛮开心的,但书展安排上有个bug,我想喝水,一直没找到自动贩卖机,可能放的太少了,希望能改善下。”
还有位第一次来上海书展的大学生志愿者,她放弃了四处逛馆的机会,留在中央大厅给来往的参观者指路。一个小时内,有近三十人得到了她的帮助,“很多读者拿着地图找不到路,我会告诉他们正确的走法。我挺爱看书的,也挺想逛一逛,所以下次书展时我可能更想以读者身份来参展。”
在上海书展里,有书商有读者,有周边有文创,有直播也有活动,透过这些,我们能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群书汇集的展览,更是涿州水灾后顽强向上的书业,还有文字、媒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或许就是走过19个盛夏的上海书展,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