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太空电梯有多难?大漏勺挖面粉为什么不会漏?古代科技瑰宝鱼洗里藏着什么物理知识?在快手科普达人“不刷题的吴姥姥”主页里,一条条趣味科普的短视频展示着生活与物理相融的美学。
(资料图片)
在长达18年的物理科普之路上,74岁的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吴姥姥”吴於人走出了自己的风格——抱着对万物好奇的心去玩“好玩”的物理,在生活场景中讲解物理,让科学变得“接地气”。
3月4日,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吴於人作为“银发知播”获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深耕于物理科普,吴於人从线下走到线上,在快手平台收获了185.1万粉丝。如今吴於人又从快手走上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台,将科普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与吴於人一起走上领奖台的,还有另外12位“银发知识主播”,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直播间里,让硬核知识更有温度。
就像颁奖词中所说的,“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物理大观园里的吴姥姥
“曾用视频教物理,探索实验不刷题,科学姥姥老顽童,宝物藏在马甲里。”
这是吴於人的老伴儿为她写的一首打油诗,吴於人在全网走红后,她的家人们都十分开心,他们欣慰于短视频科普给吴於人十几年的科普工作带来了些“看得见的成绩”。
事实上,早在同济大学做演示实验室主任时,她就经常接待同济内部的小朋友们来实验室参观。2007年,吴於人还在同济成立了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定期和学生志愿者们组织一系列的趣味物理活动。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她在科普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她却认为,让更多孩子喜欢物理,是一件顶顶有价值的事情。
在吴於人看来,于物理一途,自己就像是走进大观园里的刘姥姥,对一切都好奇心满满,也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也支撑了自己数十年来的工作。但在日常的教书生涯中,她却发现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甚至害怕学物理。“很多孩子都是把物理想的太复杂了,但物理明明是这么好玩的东西,好玩的东西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大家一起才更好玩。“
即使是退休以后,吴於人也没有放弃科普。
2018年,吴於人还对接上时代的趋势,化身吴姥姥,进入到短视频平台,拿出做教研的劲头。探索如何把深奥的物理知识“翻译”成通俗语言:她用铁锅讲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用扫把讲太空宇宙射线,用羽毛球拍讲正负电子对撞机,用面团讲拓扑学,用橡皮筋讲一维驻波。在吴於人的手里,所有的生活物品似乎都可以成为趁手的“物理教具”。
在吴於人的视频里,她俨然成了一个爱玩物理的“老小孩”,从她“百宝箱”似的马甲里掏出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玩意儿,带着网友们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探索物理的乐趣。
有人感慨:“如果学校物理老师像这样教课,我可能也会成为科学家了。”也有人重新拾起了学生时期困扰自己的物理难题,在吴於人快手账号的评论区,诸如永动机、洛伦兹力、电磁屏蔽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
尽管以吴於人一己之力,无法解答粉丝们的每一个问题,但只要能够让物理“被大众关注、接受和产生兴趣”,她便实现了自己做科普的初心。
没有围墙的大学
像吴於人一样,近几年来,在快手等新流量平台尝试创作的专家、教授还有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每次在快手做探月知识直播都有上百万人观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戴建业更是被粉丝们尊称为“国民教授”。
根据《2022快手泛知识内容生态报告》数据,2021年全年,快手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长58.11%,平台有超过3300万场泛知识直播。从物理、化学到法律、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数十个领域,快手平台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性传播知识内容的生态,在线上建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
这些“银发知播”的出现,让人们得以用更低成本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思想成果,让更多常识和逻辑成为国民视野开拓和人生发展的支撑。他们让那些过去只能在高校课堂之上才能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有温度、易触达的形式,从“象牙塔”走向“百姓家”。
随着短视频逐渐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以吴於人为代表的各领域专家学者,也将持续助力短视频“知识+”的潜力逐渐释放,为个人与社会带来多重深远价值的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