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七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併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黃帝內經·經脈別論》
(接前文) 我们再看看古代医家的理解。古代医家争议主要是在阳气重并还是阳气重并,我们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看法是《素问释义》里边的解释,阳气重病就是非常沉重的重,是阳明经感受阳邪的意思,他说∶“阳末胜于阳明,阳邪传之,是为两阳相并”。也就是阳经感受阳邪,两阳相并,这就是阳气重并,因为重合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讲的就是阳明经独盛,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这样理解非常顺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气通天论》里边也讲∶“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这个病就是重合的意思。《素问·调经论》里边也讲∶“血病于阴,气病于阳。血病于上,气病于下”,这个地方的病字就是指的邪气与正气相并而言,所以大多数的古代医家都比较支持《素问释义》的说法。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是太阳、少阳合与阳明,这是张志聪的注解。 张志聪写了一本书叫《素问集注》,某种意义上的署名是张志聪,其实是他及他的学生们,学生们可多了,据现在的医学史的考证,可能在上百人,上百人的学生一起集注《素问》,所以这方面前后连贯性就非常好。他说∶“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阳明之独至,是太少重并于阳明”。是指的太阳和少阳合并于阳明的意思,这也说得过去。第三种是张介宾的说法,张介宾认为阳明经邪病入阳明腑, 他在《类经》里边注解∶“阳明为十二经之海,而气行于三阳。若其独至,则阳气因邪而重并于本脏”。张介宾想得比较深一些,他认为这还不是简单的经脉的问题,有可能是通过经脉跟脏腑相连,并入本脏,本脏是哪里?就是胃。
所以说阳明是十二经之海,因此行气于三阳经。如果是他独至的话,因为阳气之邪太重,而且这个邪已经是并入阳明腑,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泻阳明之气。泻在哪里呢?这种看法古代医家就都一致,就是取下俞穴,就是取阳明经的输穴, 也就是陷谷穴这个位置。补是补哪里呢?是补太阴之输穴太白。 马莳注解∶“胃属阳,脾属阴,为阳气重并,当泻足阳明胃经之俞穴陷谷,补足太阴脾经之俞穴太白”。这样一解释的话,整个条文就完美了,就完全符合了。
这是取穴的方法,取穴有时候《黄帝内经》会教你泻哪里或者补哪里,或者同时讲的就是当泻阳补阴,泻阳的同时要补阴。咱们知道针灸学比较直接,两个穴同时取,一点都不相悖。要是用药可能就需要牵扯的东西就多,比如泻阳明经用白虎汤,阳明腑用承气汤。泻完了之后还得补太阴,补太阴可能用四君子汤,也有可能用参苓白术散,有也有可能补胃阴,可能用玉竹、白扁豆等等这些药,这就非常细了。
古代医家有专门的一套说法是讲怎么补脾阴的,一般人就认为只滋补胃阴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补脾?脾阴和胃阴有什么区别呢?古代医家这些话题在唐以前的本草里边很少涉及,这些内容都是在明清之后的医家会涉及,比如脾阴的问题。俞嘉言、缪希雍,他们就比较喜欢讨论这一类的问题,那都是明清之后的医家。这些医家他们就想出很多办法, 有一些小朋友嘴唇红红的,小便特别黄,嘴里还有口气,很多人就认为是胃火,他这是脾阴不足,这时候用什么呢?用山药、白扁豆,还要加一些滋阴的药材,这就是一种看法。 但落实到用药,你要是补太阴之阴,就是泻阳补阴,补太阴的话,我理解的就是健脾胃,健脾胃用四君子汤,脾胃气虚的话有可能有点黄芪。泻阳明的话可能用承气辈,但是承气辈有点太狠了,用大黄、厚朴,再用芒硝,这个太狠了,尤其是芒硝,现在一般人很少用,这个也是挺猛的一味药,一旦用上,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尝过芒硝,芒硝和大黄的感觉不一样,大黄是比较慢慢的柔柔的给你往下排。芒硝就不是了,喝完之后直接就在肠道内形成渗透压比较大,直接就是水泻。我们以前在上学的时候也专门尝过。
所以在临床中除了张子和,自古以来的汗吐下三法,尤其是吐法和下法,就是《儒门事亲》,张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用的特别多。 他那本书叫《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现在的研究人员不多,为什么呢?因为都不太敢用,喝了张子和的药,基本上不是吐就是泻,经过吐和泻之后,患者的病就好了,这也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治疗方法。吐法和泻法,现在临床中医师不怎么给你用,尤其是一些身体弱的人,他就不怎么给你用。但是我们会看到我们会学到这其中的思路, 也就是泻阳明的时候,同时你还得补太阴,其实这个思路是非常妙。 (今日头条 ) 不用芒硝,你可以稍微用点大黄,比如三克、五克的大黄,再用点厚朴、枳实,这就是小承气汤,再用点陈皮、茯苓祛湿,这就是泻法,这就是往下走,往下利水湿,同时还是通大便,在这基础之上再用点四君子汤健脾胃,健了脾胃的同时再往下通大便,利小便,这样一来的话就是攻补兼施了,这就是《黄帝内经》这段话教给我们的,当泻阳补阴。 (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七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彭鑫,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