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中最温柔的风,便是初夏的山风。此时的鼓山林木葱茏,有一年中最逍遥的景色,光是去山里听一听鸟鸣,闻一闻草木香,足以治愈人心。出发吧!带你上山享绿探宝。
相怀梅园—吸江兰若—喝水岩
相比众所周知的登山徒步道,不但风景优美,还能领略到鼓山的人文精华,今天推荐的这条线路恰好串起了鼓山上的各处人文景观。难度低,没有太多爬升路段,适合家长带孩子一起轻徒步,一起了解闽都山水文化的背后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车的朋友把车停在鼓山风景区十八景公园停车场,沿山道步行250米左右,到达鼓山风景区梅里景区的入口。路口和途中都有很多指示牌,可以清晰了解自己所处位置与景点方向,不用担心会迷路。
鼓山梅里景区因历史上遍植梅花而得名,共种植3000余株梅树。以相怀梅园、吸江兰若两个片区为中心,有石蹬古道、古泉跌水、古茶园遗址、岩梅古台等知名景观。每年梅花盛放季,梅里花开,暗香浮动,打卡游客如织。
虽然已经过了赏梅时节,但是初夏的梅园一片绿意葱茏,鸟语果香,别有一番清幽怡人之趣。
在梅林内静静地隐藏着一处古茶园遗址,自古以来,鼓山是盛产半岩茶,早在唐代,鼓山半岩茶就同“方山露芽”“武夷茶”齐名,被誉为名茶,鼓山半岩茶也因此成为闽王贡茶。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清初种植面积扩大到凤池、茶洋山、鼓岭等地。
顺着指示牌,到了吸江兰若(rě),“兰若”即“阿兰若”,佛教名词(梵名Aranya),指可供一人或数人居住静修的地方。“吸江兰若”始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修道者居住静修之所,因曾供奉舍利,故又名舍利院。后几经修缮,现仍保留着福州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布局。
旁边还开辟了一片饮茶休息区,在这里可以边饮茶边赏周围景色,还能荡秋千,大人小孩各得其乐。
从吸江兰若出来,顺着石阶往上,出了“梅里”这个大门,便是松涛楼游客中心。顺着木栈道徒步100米就是涌泉寺的入口了。
进入涌泉寺需要买门票(40元/人,也可办理年卡:50元/人,不限次)。入口处,往左是去涌泉寺的大殿以及迴龙阁等,往右是去灵源洞、喝水岩一带。
顺着红墙石阶走,有一道石砌的拱门,匾额是“灵源深处”,这里便是进涌泉寺的目的地。
在这条红墙石阶路上还藏着一个网红打卡点,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穿过“灵源深处”牌坊,下了六十来级台阶,中间有一条宽约3米的山涧,就是灵源洞、喝水岩一带了,这里也是鼓山摩崖石刻的集中地。
灵源洞实为鼓山在缓慢抬升过程中,经流水长期侵蚀而成的“谷中谷”。相传,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至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留下了千古名泉“龙头泉”。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因此留下了“喝(hè)水岩”的传说。而“喝水岩”三个大字就刻在灵源洞弥勒阁旁的峭壁上。
鼓山现存摩崖石刻653段,而灵源洞两侧就有其中的200多段。也就是说,鼓山大名鼎鼎的国宝摩崖石刻,有一半是出自这里的。其中有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等,及现代作家郭沫若的手迹,这些名人荟萃的“东南碑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全,堪称“完整的书法艺术宝库”。
这里就是一个大型讲坛,家长可以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现场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比如鼓山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哪一方呢?鼓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又藏在哪里呢?鼓山摩崖石刻“喝水论坛”又是怎么一回事?
喝水岩往南,有一道石门,两石对立,只能容一个人通过,郭沫若的游鼓山诗镌刻在石门旁。
穿过石门,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与朝宗室右丞相赵汝愚,两人的题刻就在一方石壁上,他们两个的情谊也是宋代文坛的一段佳话。
继续往前走,峰回路转,一座红墙古亭映入眼帘,它就是水云亭。宋淳熙间,涌泉寺住持元嗣为赵汝愚建了这个亭,因亭子下面常云遮雾掩、水天一色, 所以称之为“水云亭”,颇有“水云之胜”的意思。由于传说朱熹在此居留,这个亭子又称“朱子亭”。如今,厅内还供有朱熹自画像。
到了水云亭,徒步之旅就算结束了。出涌泉寺,如果觉得意犹未尽,还可沿着千年古道回到十八景继续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