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近期,国家医药反腐力度空前,群众拍手称快。
这次力度空前的医药反腐风暴在业内产生巨大震荡,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打击面过大,是否会影响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查处技术方面的“精英”会不会导致医院难以正常运行,有病无人医?的确,在已有的公开信息中,被查者当中相当多是医疗机构的“关键少数”,其中不少人还有着较高的学术成就,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但要说因他们贪腐被查而影响行业形象或业务开展纯属无稽之谈。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整体进步有目共睹,医务工作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尤其是三年抗疫中勇毅担当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功绩已经深入人心。清除医药行业中的腐败分子只能是让行业更健康,医务人员更加心气顺畅,人民群众更加信赖,绝对不会增添医务工作者与社会的割裂和对立。至于那些“精英”,他们在拥有资源支配权力之后,控制不了自己的贪欲,葬送名誉和前途,可谓咎由自取,必为法纪所不容。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是:因为各种复杂背景和原因,医药腐败成为痼疾,而且隐形变异、不断升级,现在是我们毫不手软对症下药、动手术割毒瘤的时候了。
破而后立。医药反腐,目的是还风清气正的医药发展环境。
显然,要支撑起医药行业的一片蓝天,必须着眼于制度建设,让腐败行为难有可乘之机。从已查处的案例来看,腐败者都不是普通医生,他们拥有或大或小的权力,而制度一旦存在漏洞,就有可能滋生腐败。据媒体披露,“单笔回扣高达1600万元”的惊人丑闻是这样发生的——普洱市人民医院当时讨论购买该涉案医疗器械时,医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曾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院长杨文俊执意购买,而且是远远高于市场价。可见,制度建设的关键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此次医药反腐力度之大,还在于高层已经关注到医药领域利益输送的特殊性、隐蔽性。在中纪委相关文件中,“单位行贿”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说明一些不良医药企业“作奸犯科”,而将责任归于销售或者具体经办人员“个人行为”的伎俩不再“好使”。我们也相信,在严厉打击的基础上,相关“管得住”的制度会应时而生且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