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我国银行业不断下调存款利率,以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经过4年的持续下调,存款利率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因此,银行业正转向扩大贷款规模,争取获得更多收入和利润,各家银行之间的贷款竞争也开始展开,贷款利率自然成为一个需要浮动的因素。
在我国银行业的总体收入来源中,存贷息差收入占比超过60%至70%。相比全球主要国家,我国的存贷息差较高,远远超过平均2%的范围。这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相对更容易盈利,同时也为贷款利率下调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然而,从过去的经营特点来看,我国银行业更喜欢高利率贷款。
据数据显示,2023年3月,我国银行业新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了0.31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存款利率的下调,我国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也略有下降。然而,存款利率在这几年间从最高年化利率6%降至不足3.2%。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并不高,很可能没有超过一个百分点。
(相关资料图)
银行的贷款种类繁多,满足了不同企业和个人的需求。然而,从银行的收益角度来看,不同贷款类型存在明显的鄙视链。企业贷款的利率最低,其次是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贷款,而消费贷款则是利率最高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同比下降了0.41个百分点。这类贷款是所有贷款种类中利率最低的,一般央企、上市公司以及拥有足够担保或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这样的利率。
一般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53%,同比下降了0.45个百分点;而普惠小微贷款的利率为4.72%。这类贷款通常面向中小企业主的经营贷款以及个人的抵押借款,其利率明显高于企业贷款利率。
消费类贷款是利率最高的,特别是无抵押纯信用的消费类贷款。各家银行纷纷在这个领域发力,尤其是针对消费贷款,推出了各种促销方法,以扩大贷款规模,获取更高的息差收入。银行之所以热衷于提供消费信用类贷款,原因无他,唯利润高。
对于无抵押纯信用的消费贷款,各家银行的利率水平普遍较高。即使借款人的银行征信水平非常好,没有任何可以扣分的负面因素,各家银行放款的利率水平也不会低于7.2%。这也就是大家经常在广告中看到的,借1万元,每天只需要支付两块钱的利息。然而,实际到手的利率水平往往远高于7.2%。
此外,银行还有一个小花招,即按月平均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对于这种方式,客户实际承担的利率会上浮约50%。举例说明,假如借款1万元,期限为12个月,名义利率为7.2%:
1、如果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年底需支付10720元,属于实际利率为7.2%的范畴;
2、如果要求按月进行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还款额为893元,总额与前者相同。然而,随着按月还款,本金逐渐减少,导致银行实际收取的利率不断提高,实际利率可达10.8%以上。
在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乱象时期,那些无牌照的放贷机构热衷于发放各类消费贷款。经过4年的整治之后,这些无牌网络平台基本都已经消失。作为合法放贷机构的银行开始加大对经营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的发放力度。
银行通过发放高利率贷款可以获得更多超额利润,综合成本约为2%。因此,每增加一笔高利率贷款,银行赚取的超额利润就会更多。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何各家银行在贷款领域竞争激烈,争相追逐高利润了。
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利率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以及银行在贷款市场中的策略和动向。同时,对借款人来说,也有助于理解和评估不同贷款产品的利率,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借贷决策。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将继续引发关注,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银行业在贷款利率方面的调整和变化。